日本氢能加速落地:汽车、电力、保险多线推进产业化布局
时间:2025-06-18 来源:中日制造互联 作者:管理员
【汽车供应商网】
氢能十年:从“MIRAI”出发,日本产业链迎来商业化拐点
2014年,丰田发布全球首款量产燃料电池车“MIRAI”(日语意为“未来”),象征着日本氢能战略的开端。然而在电动车(EV)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氢能一度被视为“遥远的未来技术”。转眼十年,氢能技术已逐步走出实验室,开始进入跨行业的社会应用阶段。
如今,从能源、电力到交通、保险,日本各大企业正在推动氢能商业化落地。氢经济,正成为“第二轮能源革命”的核心关键词。
技术进化:从“示范试点”迈向“规模部署”
在氢能制备方面,以旭化成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正推动全球最大级别的碱性水电解装置实证试验。结合日本经济产业省主导的“绿色氢供应链建设计划”,日本企业希望在未来氢设备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
氢的储运方面也不再局限于液态形态,甲基环己烷(MCH)与氨基复合物等新型储氢载体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川崎重工、ENEOS、千代田化工等日企与澳大利亚合作,在南半球建立氢源并运往日本,试图构建完整的国际氢能供应链体系。
商用化难点:基础设施“落地”仍是瓶颈
虽然技术发展迅速,但氢能商业应用仍面临“可用性”难题。最关键的氢气加注站,目前主要集中于城市核心区,分布不均、维护成本高,安全规范也相对复杂,导致“车已量产,气却难加”的困境依旧存在。
面对这一瓶颈,日本政府设定到2040年形成年产1200万吨氢气的目标,优先支持商用车与工厂热源应用。2026年前,丰田、五十铃、日野、三菱扶桑将成立新合资公司,专注氢能卡车开发,希望以此切入欧盟主导的重型商用氢车市场。
非汽车领域异军突起:饮料、保险、材料纷纷入场
氢能正逐步渗透到非交通领域。三得利控股在山梨县建设16MW级别的P2G示范基地,计划将太阳能转化为氢,用于饮料厂的热源替代。目标不仅是碳中和,更是“地消地用”的分布式能源模型。
日本可口可乐与富士电机也计划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设置无电源氢燃料自动贩卖机,用于现场供电,展示其灾害应对与节能功能。
保险巨头东京海上日动则在2025年5月新设氢能事业部门“Tokio Marine GX”,专注氢能相关保险与风险管理服务,计划2030年前创造10亿美元营收。
商业模式的分水岭:谁能率先盈利?
目前,日本氢能项目极度依赖政策补贴。经济产业省提出今后15年官民总投资规模达15万亿日元。但能否形成真正的商业闭环,仍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规模化、成本控制与持续运营的能力。
现阶段,日本氢气成本仍维持在每Nm³百元以上,远高于目标成本(2030年30日元,2050年20日元以下)。降本路径明确,但实际难度极高。没有明确的终端需求与商业路径,单靠国家投资将难以持续。
从“国家战略”走向“市场筛选”,氢能走入实战阶段
氢能不再是“远期梦想”,而是当下的商业化选项。但随技术成熟,市场也开始倒逼企业作出清晰选择——是依靠补贴“维稳”,还是建立起能盈利的商业模型。
下一个五年,将是决定哪些企业能在氢能赛道中生存下来的“产业淘汰期”。氢能之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