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备后行是中国汽车产业跟隨发展阶段的规律。
汽车行业是机械制造大行业的一个子行业。在机械行业内部,一直有一个争论,就是为什么汽车行业研究、试验、制造所需要的高端装备一直主要依赖进口?机床、仪器仪表等行业一直埋怨汽车行业崇洋媚外,喜欢买进口设备;而汽车行业则责怪机床、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精度不高、可靠性不好,不能满足汽车行业的需要。现在看来,这种争论没有必要,是中国汽车产业在跟随发展阶段的规律所致。
回顾中国汽车产业7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改革开放之初,经历了长期封锁的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汽车产品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不得不花费大量宝贵的外汇进口汽车。以1985年为例,当年中国国内仅能生产5000辆,不得不花费宝贵的外汇进口轿车10万辆。与此同时,中国用合资和引进技术的方式,开始建设上海大众、北京吉普、广州标致等轿车项目,中国重汽、包头奔驰等重卡项目,北京、南京、重庆、江西等地的五十铃轻卡项目以及天津、重庆、哈尔滨、柳州、昌河等地的微车项目。
建设初期,中国同样缺乏高水平的汽车零件制造能力和汽车装备制造能力,不得不花费外汇进口零部件和汽车装备。1994版汽车产业政策颁布后,有力地促进了汽车零部件水平的提高和国产化比例的相应提高,其中也包括建立引进技术或合资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在汽车装备领域,一方面,缺乏专门的产业政策促进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对于进口汽车高端装备给予免税优惠。因此,中国汽车装备水平发展相对较慢。
也有专家质疑,上世纪60、70年代,可以用“聚宝”的方式建设二汽,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反而不行了呢?关键是质量和水平不一样。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生产的大部分是国际水平的汽车产品,采用水平较低的国产装备达不到性能和质量的要求。实际上,我们用“聚宝”方式建设二汽,经历了长期而痛苦的“攻关”过程,有些国产设备好几年以后才能正常运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技术跟随发展阶段,汽车产品已经定型,装备也已经定型,较少需要创新。加上发展初期,我国汽车产业规模较小,相应的汽车装备市场也比较小,缺乏创新发展的市场条件。政府之所以长期对于汽车高端装备给予免税优惠,就是考虑到高端装备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实规律。与高端装备同理,部分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也滞后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是产业的短板。
二、创新引领发展阶段需要装备同步创新发展。
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创新引领发展新阶段,汽车高端装备的创新也成绩斐然。以中国目前已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动力电池领域为例,十年前我们大量进口日本制造设备,五年前我们大量进口韩国制造设备,而现在,中国动力电池制造设备自给率已达到95%以上。不仅是替代进口设备,还有很多创新发展。比如激光切割和高速叠片技术和装备,就已经领先于世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动力电池装备的同步创新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动力电池发展。
为什么能达到这么好的成绩呢?原因主要有三条:
第一,中国的动力电池与世界基本上是同步发展,有着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不仅在电池材料方面需要创新,在装备方面同样需要创新。
第二,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最大,产品技术进步速度更快。市场大是装备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投入可以迅速变现回收,用于持续创新。而产品技术进步快,对装备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创新要求。
第三,中国制造正在由低端走向中高端,为动力电池装备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一直坚信,所有行业都是由同样有情怀、勤奋和聪明的人在推动。跟随发展阶段,汽车高端装备滞后于汽车制造行业发展,是条件所限,规律所致。现在市场条件变化了,高端装备完全可以和汽车制造产业同步创新发展。而且,离开高端装备与汽车行业同步创新发展,我们不可能建成汽车强国。同理,汽车用的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也应该与汽车产业同步创新发展。
最后,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考虑取消汽车高端装备进口免税政策,给中国装备制造业以同等的机会。
【作者简介】
知名汽车产业评论家,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研究生、工学硕士。曾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汽集团总经理、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曾发表过近百篇汽车产业发展评论。现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